一、前言
随着城网改造和居民一户一表工作的深入进行,电力新装用表数量急剧增加,用电计量表库月出库表量多达4 000只,原计量表库的库容量已不能满足要求,同时如此大的用表量使原有的手工抄录表铭牌、人工检表配表等一些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用电现代化的要求。为适应形势发展,提高电能计量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水平,邯郸供电公司建设了大型的电能计量中心,实验室及库房的总面积达1 500m2,并对检验环境、校表台、库房管理设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电能表库的现状与未来预期,为规范建设现代化电能计量中心运行管理模式,结合条形码识别技术,利用VB和Oracle 8数据库开发了电能计量装置条形码管理系统。
二、计量条形码管理系统概述
1、系统结构
条形码管理系统主要硬件设备有:CPT-711采集器、条码枪、P4/128M/40G微机、激光打印机。其网络系统如图1所示。
2、系统软件结构
(1)入库管理完成表计入待校库、入待装库。
(2)出库管理完成表计出待校库、出待装库及外勤领表、运行确认。
(3)综合管理完成表计号、表计定位号、表架定位号的自动采集,各位置表箱和表计的直观浏览以及条形码打印的功能。
(4)统计查询对待校库和待装库表计进行统计浏览、组合查询。
(5)系统管理提供初始化操作、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功能,确保系统故障时数据的安全性。
3、条形码采集器的使用
CPT-711条形码读取存储设备,通常称为库房盘点机。采集器按条形码编码规则设计的格式采集电能计量装置的资产号和定位码,通过计算机RS232串行口把采集的所有数据导入到管理程序中。采集条形码状态包括:表计资产号采集、表计定位号、表架定位号,如果不按提示要求采集,采集器自动显示采集出错;如果功能条形码选错,微机将无法读取数据。
4、采集数据的提取
采集器采集条形码数据后,直接通过微机的RS232通讯串口送入微机。在系统软件中按采集数据显示按钮,自动完成从采集器到微机的通讯,完成全部采集数据录入工作,在微机上可以显示所采集的数据。
三、电能计量表计管理流程
1、表计流转过程,见图2。
2、新表入待校库
进入新表录入对话窗口,选择要输入表计的类别确定表计资产号前缀,输入资产起始号、出厂编号起始号、数量及其它信息。
入待校库的电能表可以进行条形码定位,也可以入定位表箱。定位方法简便,用采集器分别扫描表计的资产号和定位号条形码,最后在系统入库管理菜单中选择表计定位来提取采集器数据。
3、校验室人员领表
使用采集器在校验室人员领表功能条形码上扫描一下,即进入领表资产号采集状态,然后按顺序逐个扫描领取的电能表的资产号条形码,全部扫描完后,将采集器与电能表库房管理微机相连以便提取数据(电能表资产号)。
4、检定后表计入待装库
对检定合格的表计应及时入待装库,并对表计进行条形码定位或装入表箱。入待装库有2种方式:若干只表计放入表箱,再将表箱放到固定位置;单只表直接挂到表架上。
5、外勤领表
待装库中的表计可随时提供给外勤人员使用,根据外勤人员的不同需要(如用于新装、轮换、故障、变更、借用等)和库存情况,可提前为外勤配好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表计。
6、外勤退表
表计没有装出,外勤应将表计及时退回表库。退表有2个步骤:首先将表计入待装库,可用条形码扫描枪、条形码采集器、人工录入方法把退回表计的资产号输入微机;其次把表计挂在表架上定位,用采集器扫描表计资产号条形码、表架位置条形码,并将采集器连在微机的串行口上进行数据的传输。现场运行表计拆回,退入待校表库。
对于退回待装库的表箱及箱内表计的操作方法与单表计有所不同。首先用采集器扫描表箱号和箱内表计资产号,微机的管理系统自动把表箱和其内部的表计录入待装库;对表箱定位使用采集器扫描表箱条形码和位置条形码,系统自动把表箱位置信息传送到微机数据库。
四、辅助功能
1、职员信息维护
根据本部门情况对人员进行增加、删除以及职能权限设定。
2、数据备份与恢复
为防止机器感染病毒以及使用不当造成数据丢失,应及时对数据备份。备份操作在“系统管理”菜单中。
3、表计生产厂家信息维护
指对电能表的生产厂家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
4、表计基本参数维护
本功能是对表计的电压参数、电流参数、型号参数、精度参数、电能表相线、电能表常数进行标识,并对其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
5、条形码自动生成与打印
条形码分表计条形码、表位条形码、表架定位条形码和功能条形码。选择表计大类、表计类别、表计规范,输入起始序号和数量,生成表计条形码;输入库区号、起始行号、终止行号、起始列号、终止列号,生成表位条形码;输入起始序号和数量,生成表架定位条形码。
五、结束语
电能计量装置条形码管理系统的应用大大减少了表计的检修和校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差错,减少了内部物流时间,提高了电能表建帐、校验、出库的工作效率。应用表计条形码,可以实现计量装置的跟踪管理,查询装置的流转历史档案,有效地解决了表计流转管理问题,增加了资产管理的透明度,提高了工作的自动化、规范化水平。